欧美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不卡-日韩免费高清专区-久久久久亚州aⅤ无码专区首-精品国偷自产在线不卡短视频

我的位置: 首頁 > 法律條文> 民商法類 >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實施意見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實施意見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實施意見(吉政辦發〔2016〕73號)各市(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各縣(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辦、各直屬機構:為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實施意見
(吉政辦發〔2016〕73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各縣(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辦、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國辦發〔2016〕44號)和《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若干意見》(吉發〔2016〕26號),落實《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吉林實施綱要的通知》(吉政發〔2016〕6號),充分發揮品牌引領作用,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需求結構升級,經省政府同意,現制定本實施意見。
@@ 一、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 “三個五 ”戰略,以品牌建設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充分發揮市場決定、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和社會參與作用,推動 “無中生有 ”“有中生新 ”,促進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加快形成供給總量、供給結構更加適應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變化的振興發展新格局。
(二)發展目標。
到2018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進展,工業強基、提質、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動能轉換基礎初步搭建,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形成,新動能作用初步顯現;建立完整的政策保障體系,品牌優勢初步形成。
到2020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點行業和企業具備較強競爭力,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動能轉換基本實現,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新動能作用顯著;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品牌引領作用顯著增強,樹立吉林品牌新形象。
到2025年,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新動能持續壯大;重點企業邁入產業價值鏈高端,企業家創新作用充分發揮,管理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吉林品牌具備核心競爭能力;多層次、高質量的供給體系基本形成,供需結構升級邁上更高臺階。
@@ 二、推動供給結構升級
通過推動技術和管理創新、工業強基、軍民融合發展等主要路徑,加快實現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等制造業重點產業率先轉型升級,并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擴大有效供給,實現供給結構升級,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一)推動產業升級。
1.汽車產業。重點圍繞汽車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發展方向,加強汽車輕量化工藝、輕量化材料、輕量化產品及輕量化開發技術研發應用,推動汽車自主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加快新能源汽車 “三電 ”等關鍵系統技術攻關和智能網聯汽車綜合示范區建設,率先建成國內領先的汽車輕量化制造體系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制造基地。(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2.石化產業。堅持大化工發展方向,突出原料路線多元化和產業發展園區化。補齊石化產業短板,積極優化乙烯產業鏈,重點發展丙烯產業鏈,引領集聚產業資源,全力提升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乙丙橡膠、聚氨酯、碳纖維和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等新材料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并推動新材料在汽車、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產業應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3.農產品加工業。堅持綠色有機和精深加工方向,加快完善農牧復合、高效節水生產體系,提高特色種質資源產業發展水平,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供應鏈安全保障新模式。鞏固吉林黃金玉米帶,改造提升玉米深加工產業,加快發展生物基新材料。全力推進清真食品、弱堿食品、馬鈴薯食品及主食加工食品、長白山礦泉水等特色產業競爭能力建設。通過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實現農業現代化。(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4.醫藥健康產業。發揮長白山立體資源庫基礎優勢,全面推進中藥現代化,全力推動生物醫藥、小分子化學藥等創新發展,積極構建特殊醫學用途配方(以下簡稱特醫)食品研發生產體系和細胞工程服務體系。加快建設醫藥健康檢驗檢測體系和先進醫療器械協同創新中心,加快推進吉林醫藥大數據、健康云服務產業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財政廳負責)
5.裝備制造業。堅持高端化、服務化發展方向,加快構建 “吉林裝備 ”特色產業,重點打造國際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裝備、國內領先的遙感衛星高端裝備、航空裝備制造與維修、精密儀器與裝備、機器人和智能制造裝備、先進農機裝備和 “專精特新 ”裝備研發制造產業基地。(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6.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 “吉林一號 ”星座組網和遙感數據應用與服務,打造空天遙感大數據產業基地。支持 “吉灣一號”系列CPU(中央處理器)研發及示范應用,發展桌面云產業。全力推動高端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圖像傳感器及應用產業化,打造CMOS光電產業基地。建立高性能纖維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碳纖維、玄武巖纖維、聚酰亞胺纖維等新材料產業基地。(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二)推動技術和產品創新。
7.加大技術改造力度。落實國家制造業升級改造重大工程包計劃。圍繞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組織實施制造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落實工業強基、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制造等重大工程。謀劃、儲備、實施1000個升級改造重點項目,加快推動形成工業轉型升級新動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8.加大企業研發投入。發揮現有財政專項資金作用,引導企業加大合作研發、引進技術團隊和專業人才的資金投入,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不斷加大企業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鼓勵商業銀行及擔保、創投、基金等社會資本參與企業創新活動。爭取用3年時間培育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3%以上的 “科技小巨人 ”企業1000戶以上,到2025年達到3000戶以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金融辦負責)
9.促進產業協同創新。圍繞建設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孵化基地、產業園區、產業發展基金和健全產業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從研發成果到項目孵化再到產業化的創新驅動 “吉林方案 ”。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協作,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推進工程化設計、實驗驗證、中試中心和孵化器等平臺建設,加速成果熟化。支持企業承接科技成果,促進本地轉化。(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負責)
10.推動產品精深加工。充分發揮現代農業、原料工業、特色礦產等資源和技術優勢,加快新產品研發和工藝創新,著力打造綠色食品、生物化工、特色資源產業鏈,加快推進鎂合金、特種石墨、硅藻土等價值鏈中高端產品開發,推動 “原”字號、 “初”字號加快變成 “新”字號,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11.加快發展整機產品。支持有知識產權的零部件企業向整機產品集成與自主化升級,加快推動關鍵核心部件和基礎元器件企業持續技術創新,保持競爭優勢,鼓勵支持有條件企業再造生成總成企業。加快推進桌面云終端、先進醫療器械、智能抑爆裝備、矩陣脈沖滅火裝備等一批高端整機產品研發制造和產業化。(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三)推動管理創新。
12.推廣精益管理模式。引導企業樹立精益管理理念,大力推廣東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精益管理模式 ”、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以下簡稱中油吉化公司)“精細化管理經驗”和中國聯通吉林分公司 “兩橫一縱管理體系”等先進模式。鼓勵專業管理機構建立精益管理推廣中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企業提供精益管理咨詢服務支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負責)
13.推動組織結構變革。引導企業創新組織結構,建立扁平化、柔性化、網絡化組織模式。鼓勵企業精簡管理層次,探索建立小型化、扁平化內部組織結構。引導企業建立柔性化組織形態,提高企業快速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能力。支持企業在專注發展核心優勢業務同時,強化外部資源整合,構建網絡化組織系統。推動企業按照 “激勵創造、有效應用、科學管理 ”方針,著力提升知識產權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資委、省財政廳負責)
14.推進綠色能效管理。鼓勵企業建立能源管理體系,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建立綠色能源評價機制,積極引導企業樹立集約利用資源能源創造效益的理念,推廣綠色經營文化,積極采用先進適用的節能降耗技術、工藝和裝備,充分利用余熱、余壓、廢氣、廢水、廢液、廢渣,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能源局負責)
(四)推動軍民融合發展。
15.全面提升國防建設產業水平。深入貫徹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意見,充分利用國家設立的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進一步深化與軍工集團的全面合作。加快推動航空發動機北方維修基地、吉林航空產業園區等重大項目建設,謀劃推動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科技集團在運載火箭等領域的合作,提升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支撐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16.推動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鼓勵國防科技資源和民用科技資源 “相互對流 ”,積極搭建軍民信息溝通交流平臺,加快推動光機電跟蹤技術、激光通信技術、大功率激光器等先進軍用技術和產品在經濟建設中的應用;推動衛星遙感數據、艦載無人機、專用軟件、艦船專用換熱器等優勢民品技術和產品在國防建設中的應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五)推動工業強基。
17.發展關鍵基礎材料。支持先進材料及制品產業發展,攻克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制備瓶頸,實現在汽車、軌道客車等領域產業應用。推動納米硅土新材料、生物基聚乳酸、鋰電池鈷鋁三元正極材料等先進基礎材料產業化進程,加快發展終端應用產品。支持石墨烯、聚醚醚酮復合粉體3D(三維圖形)打印材料等前沿材料研制和布局,搶占發展先機和制高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18.發展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推動具有核心技術的零部件企業做大做強,加快鋁鍛鋁鑄鍛零件、碳纖維制品、精密減速機等核心零部件發展,滿足汽車、小衛星、機器人等領域配套需求。推動超精密液壓元器件、氮氣平衡器、絕對式光柵尺等核心元器件技術攻關及工程化應用,提升關鍵核心零部件(元器件)的配套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19.推廣先進基礎工藝。推動先進工藝技術發展,圍繞提質增效、綠色發展、高端智能,著重提高輕量化車身熱成型、激光拼焊、鋁及鎂合金精密成形鑄造、高端精細化學品和生物醫藥制備等先進工藝水平。推廣生產廢棄物再利用和清潔生產等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節能減排的綠色制造工藝。支持企業應用成套化、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制造工藝,全面提升制造業智能化水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20.強化產業技術基礎。推動產業技術基礎能力建設,支持重點企業、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等有條件的單位建設試驗檢測和信息服務公共服務平臺,重點推動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光電子、汽車電子、玉米深加工等重點領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負責)
@@ 三、推動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加快產業組織結構升級,提升產業集群集聚水平和競爭能力,推廣應用T2T(從構想到研發到技術應用到轉化)模式,進一步增強創新平臺、創客空間的產業孵化能力,推動 “智能化、網絡化、協同化、服務化 ”新產業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可持續發展,積極構建基于 “互聯網+”的集眾智、推眾創產業生態體系。
(一)推動智能化。
21.推動智能裝備發展。鼓勵企業研發具有深度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智能單元和智能裝備,提高智能成套設備生產能力和智能車間(工廠)系統解決方案水平,重點推動精密儀器與裝備、激光智能刻劃、智能立體停車、智能實驗檢測等一批智能成套裝備企業加快發展,打造一批 “吉林裝備 ”品牌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負責)
22.實施智能化改造。推動工業互聯網應用,鼓勵企業圍繞生產流程,在設備運行、工藝操作、質量檢測、物料配送等生產現場進行數據采集、傳輸、集成、分析與反饋,開展生產設備聯網及生產線智能化改造,提升生產環節自動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控制水平,支持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一汽集團)、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客股份)、中油吉化公司、吉林省通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等重點行業骨干企業發展智能生產線、數字車間。(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負責)
(二)推動網絡化。
23.推動管理信息系統橫向聯接。推動企業加強內部基礎網絡建設,建立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實施辦公、財務、進銷存、業務管理等信息系統的橫向聯接,消除企業內部信息孤島,實現信息系統由單項應用向綜合集成應用轉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24.推進企業信息系統縱向貫通。支持企業面向生產操作控制層、企業管理層和決策支持層開展聯網工程,實施MES(制造執行系統)與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數據聯通,依據工業大數據建模分析,建設BI(商業智能)系統,實現企業信息系統全面融合與集成。(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三)推動協同化。
25.推進協同研發。鼓勵汽車、石化、食品等行業大型制造企業或互聯網企業建設互聯網協同研發設計平臺,整合分散的創新資源、設計能力,緊密結合供給側和需求側,發展協同研發、眾包設計等新模式,縮短產品研發周期,滿足差異化市場需求。(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負責)
26.推動協同制造。鼓勵行業骨干企業發展產業鏈協同創新,利用互聯網平臺,整合制造商、供應商、銷售商、物流服務提供商和客戶資源,以信息流、技術流、資金流、物資流引導帶動全產業鏈資源優化配置,全面提升協同制造的競爭力和創新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負責)
27.推行云制造。支持建設云制造平臺,促進技術、工藝、模型、知識、軟硬件等各類制造資源數字化、虛擬化、模塊化,通過調度、優化和組合,形成最優匹配的整體解決方案,為制造主體提供各類制造服務,實現制造資源、工業軟件等服務按需供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負責)
(四)推動服務化。
28.推動個性化定制服務。支持利用互聯網采集并對接用戶個性化需求,推進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和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的柔性化改造,開展基于個性化產品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鼓勵互聯網企業整合市場信息,挖掘細分市場需求與發展趨勢,為制造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提供決策支撐。(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負責)
29.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支持企業開發智能化產品,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和傳感器網絡,向用戶提供在線技術支持、故障診斷、遠程運維等產品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務,鼓勵和支持企業由單獨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轉變,向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升級。(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負責)
(五)提高信息技術支撐能力。
30.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 “寬帶吉林 ”工程,推進4G(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無線網絡覆蓋,積極參與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移動通信試點,全面推進 “三網融合 ”。加快空間遙感數據綜合應用與服務平臺建設,促進遙感數據深度開發和推廣應用。推動北斗位置導航應用平臺和系統建設,促進空間遙感信息與北斗定位信息集成應用。加快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吉林數據中心建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通信管理局負責)
31.推動云計算數據中心建設。引導大型云數據中心優先在長春市、吉林市等地集聚發展,實時應用為主的中小數據中心靠近用戶靈活部署。支持吉林云數據基地、華為、浪潮云數據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和應用。鼓勵電信運營商、IT(信息技術)企業向云服務提供商轉型,著力突破云計算平臺數據存儲與處理、大數據挖掘分析等關鍵技術,加快推出云計算服務產品,提供云平臺應用服務。(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通信管理局負責)
@@ 四、加強品牌培育引領
通過落實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夯實質量品牌發展基礎、強化品牌建設引導和提高企業競爭實力等,激發企業內生動力,推動企業增強質量品牌管理能力,促進產品品質提升,打造品牌形象,提振消費信心,引領消費升級。
(一)加強企業質量主體建設。
32.落實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引導企業牢固樹立 “質量第一、品牌至上 ”的質量意識,推動落實企業質量首負責任制,建立企業崗位質量規范和質量考核制度。引導企業建立質量應急處理制度,嚴格執行重大質量事故報告制度,切實履行質量擔保責任及缺陷產品召回法定義務,依法承擔質量損害賠償責任。(省質監局、省工商局負責)
33.完善企業質量管理體系。鼓勵企業建立首席質量官制度,加強首席質量官任職培訓,提升質量管理者水平。推行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支持企業植入卓越績效、六西格瑪、可靠性工程等先進質量管理經驗。支持企業加強產品質量可追溯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利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提升在線監測、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支持企業開展ISO9000族、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等質量體系認證,提高產品國內外市場認可度。(省質監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二)著力重點企業品牌創建。
34.培植大企業集團。加大對世界500強、知名央企、中國500強等大型企業的合資合作和引進力度,對總部遷入或在我省新設立公司及重大合作項目,采取 “一事一議 ”方式給予重點支持。圍繞我省知名大中型品牌企業,謀劃和實施一批大項目,鼓勵企業開展強強聯合、上下游整合等形式的并購重組,打造一批旗艦型大企業、大集團。(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國資委、省財政廳負責)
35.培養 “隱形冠軍 ”。全面落實推動中小微企業發展政策措施,支持企業向業務專一、品質精良、工藝技術獨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 “專精特新 ”方向發展。實施 “隱形冠軍 ”企業培育計劃,打造一批單個產品細分市場占有率高、產品品質業內公認、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 “隱形冠軍 ”企業,推動形成 “吉林制造”競爭新優勢。(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36.培育上市公司。實施企業上市培育和中小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導引工程,建立上市后備資源培育協調機制,加強對后備上市企業的培育指導。優先支持品牌影響力大、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在主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和全國中小企業股權轉讓系統等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培樹資本市場 “吉林板塊 ”公眾品牌形象。(省金融辦、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負責)
(三)加強重點領域品牌引領。
37.打造地理標志品牌。實施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地理標志商標梯隊培育計劃,支持具有資源優勢的中藥材、農牧產品、傳統食品、民族民間工藝品等特色產品申報和爭創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及時申請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圍繞大米、人參、雜糧雜豆、梅花鹿、礦泉水、松花石等優勢特色產品,扶持壯大一批地理標志產品生產企業,推動建設一批地理標志產品示范基地,擴大吉林品牌地理標識影響力。(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委負責)
38.提升行業品牌。支持汽車、醫藥等優勢產業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提升品牌價值。推動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先進制造業品牌建設。推進玉米、大米、雜糧雜豆、人參、鹿茸、林蛙等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化、產業化。鼓勵現代物流、研發設計、節能環保、家政服務等行業打造服務業品牌。創建旅游服務質量標桿企業,打響吉林綠色生態旅游品牌。推動擴大 “吉刊現象 ”“吉林電視劇現象 ”“吉林紀錄片 ”等文化品牌影響力。(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委、省旅游局負責)
39.創建區域品牌。開展質量強市(縣)和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活動,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縣)示范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和國家產業集群區域品牌。支持產業集群內企業聯合申請注冊具有園區標志性的商標,打造遼源襪業、四平換熱器等區域性特色產業公共品牌。(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農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四)加大質量品牌政策引導。
40.完善品牌建設激勵機制。支持企業申報名牌產品、著名商標、地理標志注冊商標、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老字號、知名商號等,鼓勵企業申請馳名商標保護,對新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省名牌產品及地理標志注冊商標和保護產品,給予一次性資金補助。開展吉林省質量獎評選,積極推薦企業參評中國質量獎,提高自主品牌產品認知度。(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商務廳負責)
41.加強質量監管。以涉及健康安全、國計民生、公共安全等領域產品為重點,強化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建立質量信用 “黑名單”制度,健全質量失信行為多部門聯合懲戒機制。將企業質量信用、商標品牌、執法檢查等信息納入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完善信用約束機制。開展企業質量信譽承諾活動,深化推進誠信體系建設。(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金融辦、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負責)
42.加強品牌推廣。指導企業建立各具特色的品牌發展戰略,支持企業加強品牌宣傳,提高品牌知名度。組織開展品牌產品推介活動,加強與國內知名企業集團、大型商業零售終端的對接合作,鼓勵企業在省外、境外建立銷售平臺,拓寬產品銷售渠道,提高市場占有率。支持吉林品牌企業制定品牌推廣戰略規劃,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提升吉林品牌競爭力,擴大吉林品牌影響力。(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負責)
(五)夯實質量品牌發展基礎。
43.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加強吉林特色農業、現代工業和建筑業、現代服務業標準建設,完善吉林特色標準體系。鼓勵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參與國際、國家、行業和團體標準研制,主動搶占市場競爭話語權。圍繞我省重點產業、重點產品,開展質量對標提升活動,推動企業標準升級,帶動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牌創建。(省質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負責)
44.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加強國家、省級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建設,提高專業化檢驗檢測水平。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建設檢驗檢測機構,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第三方檢驗檢測服務。支持企業建立檢測實驗室,提升企業產品自檢能力。加強重點領域計量基標準建設和標準物質研究,開展工業計量示范工程,推進先進計量技術和方法在企業應用。(省質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45.提高品牌培育公共服務能力。構建質量信用和商標品牌信息服務平臺,實現質量信息實時查詢和共享應用,完善品牌展示、法律援助、商標權質押融資和交易等服務功能。支持企業、行業協會、中介服務機構等搭建專業化服務平臺,提供品牌策劃、市場營銷、信息咨詢等綜合服務,為企業品牌建設提供支撐。(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 五、推動需求結構升級
發揮消費引領作用,推動培育以消費新熱點、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升級,促進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擴大有效供給,推動需求結構升級。重點在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旅游消費、文體消費、農村消費等方面推動催生新熱點、新業態、新模式。
(一)積極培育信息消費。
46.推進智慧吉林建設。加快推進 “智慧城市 ”建設,圍繞提升公共服務效能和管理水平兩大目標,加快智慧政務建設,完善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清單和吉林政務服務 “一張網 ”服務功能,推動電網、交通、水務等智能化改造,提升服務效能,帶動城市公共產品消費升級。深入實施 “信息惠民 ”工程,加快推進基于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社會保障、文化、旅游等新興服務,發展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模式。(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民政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文化廳、省旅游局負責)
47.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支持綜合性大型商場、連鎖專賣企業網絡零售平臺做大做強。發展工業電子商務,支持汽車、醫藥、紡織等大型制造企業自建電子商務平臺,鼓勵中小企業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網絡營銷。依托電子口岸平臺,打造東北亞跨境電子商務中心。推動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協同發展,加強電子商務監管,切實維護網絡消費權益。(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48.推動信息產品應用。加快推進空間信息服務市場開拓,圍繞空間遙感數據和北斗衛星授時定位信息,面向國土資源、防災減災、環境保護、農林水利、交通運輸等領域,開發信息產品,引領空間數據服務、互聯網接入流量等信息消費快速增長。支持智能終端產品應用,發展桌面云終端等交互式網絡智能產品,帶動消費業態升級。(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農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交通運輸廳負責)(二)大力促進綠色消費。
49.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制定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財稅支持政策,加快充電樁等服務設施建設。積極引導創新商業模式,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和運營,以及整車租賃、電池租賃和回收等服務領域。鼓勵省內金融機構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滿足新能源汽車消費各環節信貸需求。(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金融辦、省財政廳負責)
50.推廣新型建造方式和綠色建材。開展木結構建筑產業化試點,推廣鋼結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木結構及鋼-木、砼-木混合結構建筑、精裝修住宅等。鼓勵太陽能光熱、光伏與建筑裝配一體化,帶動光熱光伏玻璃產業發展。發揮硅藻土、玄武巖纖維、秸稈、玻璃等特色資源和技術優勢,推動消費硅藻土材料、秸稈生物建材、鍍膜玻璃、節能門窗等綠色建材產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負責)
51.鼓勵省內綠色產品推廣使用。依托中空納濾膜技術優勢,積極推進直飲水工程。加快推動聚乳酸、二氧化碳基塑料等可降解材料在醫療、農業、食品包裝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基于農作物秸稈深度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推廣本色紙、黃腐酸等產品。全面引導中央廚房等新興消費,推動高效安全餐飲消費。(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農委、省財政廳負責)
(三)加快升級旅游消費。
52.培育吉林旅游品牌。整合自然生態、歷史人文、民族風情等資源,開發 “生態、冰雪、文化、邊境 ”四大核心旅游產品。積極培育休閑農業,創新發展旅游新業態,全面實施服務質量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塑造 “吉山吉水、真情吉林 ”旅游品牌新形象。(省旅游局、省農委負責)
53.擴大冰雪旅游消費。著力建設冰雪休閑度假、冰雪溫泉養生、冰雪觀光體驗、冰雪民俗史跡四大產品體系。集中建設國際冰雪旅游度假名鎮與系列冰雪旅游小鎮、中國第一 ?雪地穿越旅游廊道,開發環長白山、長春-吉林-延邊溫泉度假產業集聚帶,豐富和拓展冰雪旅游項目,豐富冰雪關聯產品科技元素,做精做活獨具 “吉林符號 ”的歷史文化資源,延伸冰雪消費鏈條,全力推進 “白雪換白銀 ”。(省旅游局負責)
54.推動跨境旅游消費。充分發揮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橋頭堡作用,打造面向東北亞地區的重要國際旅游目的地。依托 “大圖們倡議 ”東北亞旅游論壇,進一步加強與東北亞地區國家旅游部門的溝通協調,不斷豐富邊境、跨境、環日本海等旅游產品。利用邊境公路、鐵路口岸、合作海港、國際航線等資源,積極開發系列跨境體驗旅游新產品。(省旅游局負責)
(四)提升文化體育消費。
55.推動文化產品消費。繼續擴大長春電影節、烏拉民俗、朝鮮族民俗藝術等吉林文化品牌的社會影響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集散地。積極引導培育文化新業態,發展數字創意產業,推動未來科技體驗等新型科教文集成產品消費。(省文化廳負責)
56.促進體育健身消費。加快建設網絡化全民健身體育設施,推動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推動發展冰雪運動、汽車拉力等特色體育項目,積極擴大足球、漂流、垂釣、登山、健身健美等全民體育休閑消費,并引領特色專業體育器材、運動裝備產業集群發展。加快推進體育消費數字化、網絡化進程,拓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體育消費新模式。(省體育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負責)
(五)促進健康養生家政服務消費。
57.推進健康服務消費。推動中醫藥、特醫食品、醫療器械等特色園區加快發展,加強健康產品多元化供給。培育遠程醫療、特醫食品配送、可穿戴設備在線監控等網絡健康服務新業態。探索推進全藥網上線運營,降低醫藥消費負擔。支持建設養生小鎮,打造假日經濟、養生經濟發展新模式。(省衛生計生委、省發展改革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負責)
58.推進養老服務消費。加快推進養老機構建設,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和居家養老服務,推動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培育醫療康復、家庭服務、休閑旅游、金融保險服務等養老服務新業態,打造養老服務知名品牌。支持建設 “通化生態養生”“延邊民族風情 ”等特色養老服務產業園區,打造吉林養老福地。(省民政廳、省衛生計生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負責)
59.推進家政服務消費。支持家政服務品牌創建,發揮 “吉林大姐 ”等傳統品牌輻射帶動效應,培育和創建更多家政服務 “吉林品牌 ”,推動家政服務信息化、標準化建設示范。積極構建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引導社區依托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生活服務中心,提供全方位、可信賴的家政服務。(省民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負責)
(六)推動農村消費升級。
60.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加快推進農村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鄉村公路建設、農村電網升級改造、農村安全飲水等工程,進一步改善提升農村消費軟硬件水平,促進農村消費升級擴容。推動農村居民在家電、家具、家用轎車、住房、健康醫療等方面擴大消費,進一步推進 “工業品下鄉 ”“農資下鄉 ”“農產品進城 ”等電子商務試點。(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委、國網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負責)
61.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衛星遙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現代精準農業,開展種養植業精準用藥、用水、用肥監測,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糧食測產、氣象監測、農業病蟲害防治、家畜疫病遠程診斷等農業生產決策咨詢服務,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智能化,帶動智慧農業消費升級。(省農委、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畜牧局、省氣象局負責)
@@ 六、推動人才培養
培養造就更多的優秀企業家、“吉林工匠 ”、行業名師和各類專業技術團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創新驅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
62.營造關懷企業家的社會氛圍。著力創造法制化、透明化、公開化的營商環境,為企業家營造創新創業發展氛圍。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關懷企業家、培養企業家、尊重企業家的濃厚氛圍。積極培育吉商文化,大力弘揚吉商精神,全面支持吉商發展。加強企業家參政議政,吸納知名企業家加入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等決策咨詢機構,參與政策的制定、檢查和評估。(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國資委、省工商聯負責)
63.加強專業技術團隊建設。支持駐省高校及科研單位定向打造一流專業技術團隊,開展關鍵技術和共性難題攻關,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和創新中心。鼓勵企業建立有利于專業技術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在工資待遇、職務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通道支撐。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留住政策,支持 “人才特區 ”“產業人才高地 ”建設,加大高端人才的引進留住力度。(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64.培育 “吉林工匠 ”。實施 “吉林工匠 ”培育工程,營造尊重一線創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弘揚精益求精的企業文化,推廣一汽集團、長客股份等知名企業培養 “大國工匠 ”的制度和做法,建設定點定向的工匠人才儲備培育體系。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和產業園區建設 “行業名師工作室”和勞模創新工作室,加大 “行業名師 ”培育力度。鼓勵 “師徒傳承 ”,培養行業名師繼承人。推進 “匠心藝彩 ”活動,培養民間工匠。(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負責)
65.推動產教融合。推動省內高校、職業教育體系等圍繞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醫藥、建筑業、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建設產教融合工程規劃項目,滿足全產業鏈人才持續、有效供給。加快推進吉林大學衛星遙感數據開發應用等新型產教融合平臺建設,推動形成協同創新、創業孵化、產業基地一體化產教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新模式。(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66.培養品牌建設人才。加大品牌策劃、商標設計、品牌營銷等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支持引入域外知名培訓機構,推動形成適應行業創新發展的品牌人才培訓網絡,共同培養符合省情和企業特色的品牌管理人才。提升和規范各級政府品牌建設與管理的公共行政能力,通過多部門聯合一致行動,持續提升政府品牌管理的影響力和公信力。(省質監局、省工商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 七、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各相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加強配合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各地政府要把發揮質量品牌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好落實,確保工作取得實效。各地區、各行業要結合實際,制定具體行動方案,保證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二)優化政策法規環境。努力構建 “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加大簡政放權改革力度,規范重點領域行政職權和商事制度改革后置審批事項。完善支持創新的普惠性政策體系,推動落實降本減負、稅收優惠、保險、價格補貼和消費者補貼等財稅支持政策。建立更加嚴格的市場監管體系,加大聯合執法行動力度。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業壁壘,有效預防和制止各類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
(三)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著力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抵質押方式,加大科技創新和消費信貸支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鼓勵設立各類基金,支持科技創新能力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企業轉型升級。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積極推進政府資金與信貸、債券、基金等融資組合,共同推動供需結構升級和自主品牌發展。
(四)加強對外開放。深入實施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戰略,主動融入國家 “一帶一路 ”建設,堅持在開放中轉型升級,在合作中創新驅動,依托供給結構升級的重大項目,打造開放合作的產業新平臺。實施人才開放政策,堅持培養與引進并重,加強高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國際國內交流合作。實施吉林品牌 “走出去”戰略,積極構建開放型供需結構新體系。
(五)營造品牌引領社會氛圍。組織開展年度品牌發布和 “質量月 ”“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地方品牌日 ”等活動,擴大吉林品牌社會影響,提振自主品牌消費信心。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和各種渠道,加強對優秀企業家、產業集群和地方政府在創新發展和品牌建設方面典型經驗的宣傳報道,大力營造支持創新、重視品牌的良好社會氛圍。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10月31日

評論

我慶幸能遇到你

轉發了

1天前

相關法律條文

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實施意見 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實施意見(冀政發〔2016〕10號)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為貫徹落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豫政辦〔2013〕86號)各省轄市、省直管試點縣(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實施意見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實施意見(贛府廳發[2016]20號)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實施意見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實施意見贛府廳發〔2016〕20號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

律師最新回復

我是律師

 

律所合作請聯系客服

服務時間 9:00-18:00

400-600-7222

詢律網公眾號

詢律網公眾號

案源信息早知道

詢律網APP

詢律網APP

快捷回復咨詢

友情鏈接(權重2+QQ:3425826150):

備案號:湘ICP備2021010099號-1 經營許可證編號:湘B2-20210501 投訴舉報:xunlv1688@163.com

Powered by 詢律網 Copyright © 長沙詢律網絡服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聯系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湘江財富中心FFC

版權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來自于網友投稿或轉載網絡上的公開信息,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若內容存在侵權或錯誤,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在2個工作日將他刪除。
現在整個網絡流量生態,網站訪問占比極低,本站訪問量更是不值得一提,本站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沒關閉只是基于情懷。
有一些不良律師或不要臉的企業,在不告知我們的情況下,非法采證,惡意起訴,我們將奉陪到底。再一次聲明,本站收到的所有侵權申訴均會在不超過兩個工作日處理,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