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非婚生子女的權益保障日益受到關注。作為父母,無論婚姻狀況如何,都對孩子負有撫養義務。但非婚子女撫養費該給多少?撫養權又如何確定?這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
一、非婚生子女撫養費應該給多少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條 離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撫養的,另一方應當負擔部分或者全部撫養費。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前款規定的協議或者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者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
1、子女實際需要:包括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費用。例如,孩子就讀私立學校的高額學費、參加課外輔導班或興趣班的費用,如果確屬必要且合理,都應在撫養費考慮范圍內。如果孩子患有特殊疾病或殘疾,需要長期的康復治療費用,這也會相應增加撫養費的數額。
2、父母負擔能力:父母的收入水平是關鍵因素。對于有固定收入的,撫養費一般可按其月總收入的 20% - 30% 的比例給付。比如,父親月收入 10000 元,那么每月撫養費可能在 2000 - 3000 元左右。但如果有多個子女需要撫養,這個比例會適當提高,但一般不超過月總收入的 50%。對于無固定收入的,撫養費的數額則依據當年總收入或同行業平均收入,參照上述比例確定。像個體經營戶,需參考其行業平均盈利水平來確定收入情況,以給付撫養費。
3、當地生活水平:在一線城市,生活成本高,撫養費數額相應會比二三線城市高一些。以北京為例,孩子的撫養費可能要比一些中小城市高出不少,以保障孩子能享受到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活條件和教育資源。

(圖片來源于網絡,聯系侵刪)
二、非婚生子女的撫養權判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條 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或者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后,父母對于子女仍有撫養、教育、保護的權利和義務。離婚后,不滿兩周歲的子女,以由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已滿兩周歲的子女,父母雙方對撫養問題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子女已滿八周歲的,應當尊重其真實意愿。
1、年齡因素:對于不滿兩周歲的子女,原則上由母親直接撫養。這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更需要母親的照顧和哺乳。但如果母親有嚴重疾病或其他不適宜撫養孩子的情形,比如吸毒、患有傳染性疾病且未治愈等,父親也有可能獲得撫養權。兩周歲以上的子女,父母雙方協商不成的,法院會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則判決。已滿八周歲的子女,應當尊重其真實意愿。比如孩子明確表示愿意跟隨父親或母親生活,且其選擇是基于一定認知和判斷的,法院會予以考慮。
2、父母條件:穩定的居住環境、良好的教育背景、充足的陪伴時間等都是優勢。例如,父母一方能為孩子提供優質的學區房、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學習和成長,在撫養權爭奪中會更有優勢。但如果父母一方有家庭暴力、虐待孩子等行為,那么撫養權基本不會判給這一方,因為這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明顯不符合 “最有利于子女成長” 的原則。

(圖片來源于網絡,聯系侵刪)
以上就是詢律網小編整理的非婚生子女撫養費應該給多少?非婚生子女的撫養權判定相關法律知識。如有法律上問題,可關注咨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