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校企協同創新聯盟建設的實施意見
2025-07-01 14:33
310人看過
校企
協同
創新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校企協同創新聯盟建設的實施意見(遼政辦發〔2016〕64號)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校企協同創新聯盟建設的實施意見
(遼政辦發〔2016〕64號)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中發〔2016〕7號)精神,加快建設高等院校、政府、企業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促進高等院校科技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國家關于創新驅動發展和遼寧老工業基地新一輪全面振興的重大戰略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遼寧振興發展的重大舉措,以促進高等院校科技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為主線,以促進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以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為重點,通過建設校企協同創新聯盟,使高等院校和企業在互動雙贏中共同為遼寧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校企協同創新聯盟是一種新型校企合作組織,它由高等院校和企業依據技術、成果、資金、人才、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實際供求需要,在政府的引導、支持和監督下,以一校對一企、一校對多企、多校對一企、多校對多企等方式自愿結盟,簽訂雙邊或多邊合作協議,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由高等院校牽頭或協同企業、政府共同管理,在高等院校、企業或各地區搭建合作實體平臺,促進多項創新要素在校企之間雙向有序流動。
校企協同創新聯盟的功能主要是彌補校企之間技術和成果供需信息不對稱,面向市場和企業需求開展技術創新,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培養技術創新人才、技術開發人才和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無縫對接,促進企業產品升級并取得更大經濟效益,提升高等院校、行業產業和區域發展核心競爭力。
校企協同創新聯盟建設有三個方向,即面向中小微企業,建設經典聯盟;面向三次產業大中型骨干企業,建設骨干聯盟;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城市聯盟。
校企協同創新聯盟依據“面向需求,雙向選擇,互動合作,校企共贏,實事求是”的原則開展工作。
(三)主要目標。
在以往開展校企合作的基礎上,打造新型校企協同創新聯盟;在強化市場對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的基礎上,更好發揮國家、省相關政策及政府的調節統籌作用,充分調動高等院校、企業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面向三次產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構建校企協同創新聯盟載體和工作體系。到2020年,面向中小微企業,建設校企協同創新經典聯盟2000個左右,幫助企業完成技術升級改造課題10000項;面向三次產業大中型骨干企業,建設校企協同創新骨干聯盟100個左右,聯合攻克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500項;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校企協同創新城市聯盟14個,幫助區域城市做好優勢特色產業和產業集群,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
二、主要任務
(四)面向中小微企業,建設校企協同創新經典聯盟。
以市場供求信息調節為主導,面向省內中小微企業,建設校企協同創新經典聯盟。聯盟主要開展校企合作,互通技術供求信息,通過項目合作,開展技術創新和技術升級改造等。
1.建立校企協同創新聯盟供求信息平臺。省教育廳會同政府相關部門,收集匯總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等技術創新資源,以及企業技術難題和成果需求信息,建立省、校技術成果供求信息平臺,提供高等院校科技成果供給和企業研發技術需求信息。(牽頭單位:省教育廳,配合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企業服務局、省知識產權局)
2.舉辦大型產學研合作對接會。每年在省內每個城市舉辦大型產學研合作對接會1次;依托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不定期舉辦小型或專題產學研合作對接會,每年將開展對接會5次。校企雙方簽訂協同創新協議,報省教育廳和政府相關部門備案。(牽頭單位:省教育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企業服務局)
3.開展“高等院校千名專家進千家企業”活動。每年選派1000人次高校專家進1000戶以上企業,校企互通技術供求信息;每年校企共建研發機構20家,幫助企業進行技術升級改造、建立研發體制、培養研發隊伍。(牽頭單位:省教育廳,配合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企業服務局、省國資委)
(五)面向三次產業大中型骨干企業,建設校企協同創新骨干聯盟。
以省行業行政主管部門為主導,以高等院校為主體,面向三次產業大中型骨干企業,建設校企協同創新骨干聯盟。在聯盟建設中,高等院校將充分發揮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協同創新中心、大學科技園、技術轉移中心,以及省級重大科研(轉化、孵化服務)平臺、新型智庫等作用,為工業、農業和現代服務業解決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問題。
1.建設工業產業校企協同創新骨干聯盟。以協同創新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為依托,聯合工業產業骨干企業,建設工業產業校企協同創新骨干聯盟。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計劃”)和“高等學校重大科技平臺建設工程”,經過培育和建設,到2020年,國家和省級協同創新中心達到30個左右,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達到40個左右,建設工業產業校企協同創新骨干聯盟70個左右,聯合攻克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300項,促進鋼鐵冶金、石油化工、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牽頭單位:省教育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國資委、省知識產權局)
2.建設農業產業校企(地)協同創新骨干聯盟。以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及涉農國家和省級科研平臺為依托,聯合農業產業骨干企業、地方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等,建設農業產業校企(地)協同創新骨干聯盟。到2020年,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分院)14個;涉農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5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達到5個;建設農業產業校企(地)協同創新骨干聯盟15個;選育玉米、水稻等優良新品種10個;圍繞糧食豐產、設施農業、海洋糧倉、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攻克重大關鍵技術10項;在農業新技術推廣、基層農業科技人員技術培訓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牽頭單位:省教育廳,配合單位:省科技廳、省農委、省海洋漁業廳)
3.建設現代服務業產業校企(地)協同創新骨干聯盟。以教育部和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基地、協同創新中心(文化傳承創新類)為依托,聯合省、市政府相關部門、社科院、黨校及社會中介機構打造新型智庫;以大學科技園、技術轉移中心、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分析測試中心、計算中心等為依托,面向社會企業開放和開展服務工作,打造科技服務平臺。以新型智庫和科技服務平臺等為載體,聯合面向基礎服務、生產和市場服務、個人消費服務、公共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企業、領域,以及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等建設現代服務業產業校企(地)協同創新骨干聯盟。到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達到5個,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基地達到10個,行業產業戰略發展研究軟科學基地達到10個,建設現代服務業產業校企(地)協同創新骨干聯盟15個,在信息服務,金融、物流、電子商務等支撐服務,旅游、房地產等產業發展規劃,以及創新創業、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科技成果轉化等政策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人員培訓等方面做出貢獻。(牽頭單位:省教育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政府金融辦、省旅游發展委、省知識產權局)
(六)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校企協同創新城市聯盟。
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區域內企業、高等院校及與區域內企業密切合作的省內外埠高等院校參加,建設校企協同創新城市聯盟。通過聯盟建設,區域以優勢特色行業企業匯聚高等院校人才、學科和科技資源,開展協同創新,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
1.建立高等院校-城市研究院。支持高等院校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一校一市深度融合的高等院校-城市研究院建設,支撐和引領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和產業集群發展。以高等院校-城市研究院為核心,匯聚更多高等院校和企業,建設校企協同創新城市聯盟。到2020年,各市至少建立高等院校-城市研究院1個,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與高等院校共建研究院或分院。(牽頭單位:省教育廳,配合單位: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2.建立高等院校與城市發展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支持一校一市或多校(高等院校聯盟)一市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簽訂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協議,為高等院校-城市研究院、校企協同創新城市聯盟的組建和建設提供保障。鼓勵地方政府與高等院校事先協調溝通,省教育廳將支持和引導相關高等院校加入戰略合作框架。(牽頭單位:省教育廳)
三、職責分工與有關要求
(七)政府部門在聯盟建設中要發揮好統籌協調作用。
省教育廳會同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農委、省海洋漁業廳、省商務廳、省企業服務局、省國資委、省旅游發展委等政府相關部門制定工作實施意見,并組織協調和統籌推進;對聯盟組建進行備案登記,加強對聯盟的工作指導、監督檢查,組織開展高等院校科技服務社會績效評價,推進聯盟建設取得實效;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營造有利于校企協同創新聯盟發展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牽頭單位:省教育廳,配合單位:省政府有關部門)
(八)充分調動高等院校在聯盟建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
高等院校作為聯盟建設的實施主體之一,要高度重視聯盟組建工作;落實專門責任部門開展工作;加大組織協調力度,積極主動調配優勢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向企業聚集,與企業對接;動員和引導科技人員針對企業需求凝煉研發方向,完善有利于聯盟長效運行的各項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適合應用型科技人才的職稱評定、崗位考核機制等激勵政策,激發科技人員開展創新創業的活力;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經紀人隊伍。(牽頭單位:各高等院校)
(九)發揮地方政府在聯盟建設中的溝通協調和服務作用。
各級政府要深入企業了解情況,及時向高等院校發布企業技術需求,有針對性地組織當地企業與相關高等院校進行溝通聯絡;及時組織有意向、有基礎的企業主動與高等院校對接,幫助和指導當地企業和園區(基地)開展聯盟建設工作,在基礎設施、資金等方面予以保障,協調解決聯盟運行中的實際困難,做好相關跟蹤服務;面向應用的各類地方科技計劃優先支持聯盟的合作研究;掌握聯盟進展動態,及時發現先進典型,總結成功經驗,做好宣傳推廣工作。(牽頭單位:各級政府)
四、保障措施
(十)加強組織管理。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相關領導機構,統籌校企協同創新聯盟建設工作,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推動校企協同創新聯盟深入發展。省教育廳要會同政府相關部門建立會商機制,協調落實有關政策措施,保障聯盟建設工作順利開展。(牽頭單位:各市政府、省教育廳,配合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委、省海洋漁業廳、省商務廳、省企業服務局、省國資委、省旅游發展委、省政府金融辦、省知識產權局)
(十一)完善經費支持。各級政府要將聯盟作為面向應用的各類科技計劃的重點支持對象;省高等院校科研基本業務經費資助將向聯盟建設突出的高等院校傾斜;鼓勵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充分整合和利用現有相關資金對聯盟合作項目給予支持。(牽頭單位:省教育廳、省財政廳)
(十二)優化政策環境。政府相關部門要推動落實好現有相關鼓勵政策,充分借鑒有關省份的先進經驗,并結合實際不斷改進現有政策措施;開展試點,鼓勵先行先試,針對特殊行業、重點領域、重大成果,采取“一事一議一方案”工作方式,研究解決個性化問題和激勵政策。高等院校要在用足用好現有政策措施基礎上,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的實施細則。(牽頭單位:省教育廳、省科技廳)
(十三)強化考核監督機制。要將聯盟建設作為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考核點納入對全省高等院校和校長的評價體系;建立聯盟建設情況跟蹤和監督管理機制,突出質量與貢獻,強化績效考核,發揮人才、項目、資金和政策的綜合效益,確保校企協同創新聯盟工作取得扎實成效。(牽頭單位:省教育廳)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5月25日
評論
相關法律條文
評論